问答

草莓花有什么生长、发育规律 草莓的生长过程

草莓各个生长阶段及管理

 

1.萌芽和开始生长期:春季地温稳定在2~5℃时,根系开始生长。根系生长比地上部早7~10天,此时的根系生长主要是去年秋季生长的根继续延伸,随着地温升高,逐渐发出新根。

2.现蕾期。地上部生长约一个月后出现花蕾。当新茎长出3片叶,而第四片叶未长出时,花序就在第四片叶的托叶鞘内显露,之后花序梗伸长,露出整个花序。

3.开花和结果期:从花蕾显露到第一朵花开放需15天左右。由开花到果实成熟又需30天左右。花期长短,因品种和环境条件而异。一般持续20天左右。

4.旺盛生长期:浆果采收后,植株进入旺盛生长期,先是腋芽大量发生匍匐茎,新茎分枝加速生长,新茎基部发生不定根,形成新的根系,匍匐茎和新茎的大量发生,形成新的幼株。5.花芽分化期:草莓经过旺盛生长期之后,在外界低温(日平均低温15~20℃)和短日照(10~12小时)的条件下开始花芽分化。花芽分化开始,标志着植株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

6.休眠期:花芽形成后,由于气温逐渐降低,日照缩短,草莓进入休眠期,表现为叶柄短、叶片少,叶面积小,叶片发生的角度由原来的直立、斜生,发展到与地面平行,呈匍匐生长,全株矮化呈莲座状,生长极其缓慢。

 

 

 

1、定植、缓苗期:

定植到长出根系定义为定植期,一般需要5-7天,直到长出三片新叶可以称作缓苗期,一般需要21天,草莓定植时,如带老叶定植,则需要草莓叶面喷水保湿;如不带老叶定植,无须叶片喷水,只需地面洒水保持棚室湿度即可。整个定植期和缓苗期,草莓不耐强光,所以最好覆盖遮阳网。

缓苗期草莓根系不强,没有布满整个基质中,所以一定要保证整个基质湿润,少量多次灌溉以保证所有草莓根系都接触到充足的水肥利于缓苗。

3周之后,绝大多数草莓有三片叶子长出,此时慢慢撤掉遮阳网,如遇到高温强光仍需覆盖遮阳网,早晚或者非强光天撤掉遮阳网,逐渐增加光照时间。

白天温度保持在24-30℃,超过30℃应当通风降温,夜间8-12℃,可促进植株快速生长,提早开花。

2、花前期、生长期:

缓苗期过后草莓植株进入花前期或生长期,也就是草莓现蕾、开花前的叶片生长和营养积累期,一般来讲,草莓植株长到6-7片新叶之后,部分草莓开花现蕾,也有的需要长到8-10片叶。

花前期的草莓是否有充足的水肥供应,是否积累足够多的光合产物非常重要,所以一定要保证EC、pH的管理。从花前期开始,应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适当调整EC值,阴雨天,EC值在原有基础上+0.2,阴雨天后的晴天,EC值在原有基础上-0.2。如果遇到高温强光的中午,最好也能在原有EC值的技术上降低0.1-0.2。

花前期,部分草莓可能由于浇水不及时,或者其他原因,没有长到6-7片功能叶就开始现蕾,这样的草莓花蕾一定要提前疏除否则会影响到根系生长和营养积累导致“小老苗”,另外注意灌溉水的均匀一致保证每个植株有充足的水肥供应。

增施1次0.1%-0.2%尿素,能促进植株营养生长以及顶花序的花朵数量。

草莓在生长期中,匍匐茎也随时抽出,会消耗大量的养分,要及时摘除,让草莓叶片迅速增长。并将草莓的老叶、枯叶脱去,因为这样的叶面基部都开始枯萎,容易腐烂,除影响新生叶片生长,严重的可以诱发草莓枯萎病。在去老叶的时候把草莓叶鞘脱去,对于那些叶片较大,且平铺于地面,明显看出老化的叶片要随时去掉。摘除的老叶和烂叶要随时装进垃圾袋中运出温室处理。摘除老化叶时会留下很多伤口,这些伤口包括人为的田间作业(折断叶片)、虫伤及草莓本身的自然裂口,为此摘叶后要及时喷施保护。

疏剪枝叶利于通风透光,使植株受光均匀。

现蕾期白天温度23-28℃,超过30℃应当及时放风降温,夜间不高于13℃。

大多数品种在温度为13-17℃,8-12小时日照下分化花芽。在5-12℃的温度下是花芽分化的最佳时期。当温度低于4℃以下时,植株进入休眠期,花芽分化停止。不同品种的花芽分化需要的低温和日照长短有差异。在观察草莓现蕾时要尽可能的多观察草莓株数,当草莓芯部出现深绿色聚集状草莓萼片时叫现蕾。此时室温应控制在白天要求24度以下,夜间要求在8-10度。温度过高会影响草莓后续的花芽分化和草莓正常的发育,加速草莓现蕾,使草莓花量减少,花柄细弱。

在花芽分化前,停用氮肥,控制水分,进行蹲苗,促进花芽分化,生长过旺会延迟花芽分化。因此,缓苗后不要追肥,水也不要浇的过频,保持土壤湿润,不干即可。当第一级花序开始分化时,要促进花芽的发育,加强水肥的管理,着重磷钾肥。

通常来讲,由于草莓的育苗方式的特殊性,特别是定植时没有筛选过草莓苗的棚室,由于植株长势的不同,从10%的草莓现蕾到全部草莓现蕾大概需要7-10天。所以EC的调整应该是缓慢的,比如从缓苗期到花期,EC值需要增加0.5,那么种植者最好用3-5天的时间缓缓把EC增加0.5,而不是昨天还用EC值为1.0的肥料,今天一下子增加到1.5,通常采取的方案是每天改变EC值0.1-0.2的方式,让草莓缓缓适应肥料浓度的变化。

 

2.1赤霉素处理:

有利于促进生长诱导花芽分化,打破休眠,具有防止植株矮化和提前果实成熟时间的作用。

在大约百分之二十的植株现蕾时,喷施1-2次浓度为7.5-10ppm的赤霉素溶液。

喷施过赤霉素的温室应当具有充足的水肥供应并且温度稍稍提高。

3、开花、结果期:

开花期白天23-25℃,夜间8-12℃。

果实膨大期白天20-25℃,夜间8-12℃。此间温度过高,会使果实着色过快,成熟早,但果实个小,品质差。

此间温室内湿度应当维持在40%-50%,湿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授粉质量,进而影响草莓开花坐果。

每隔7天左右喷施一次0.2%-0.5%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叶面肥,开花前以尿素为主,开花后以磷酸二氢钾为主。可增加单果重以及果实品质。

3.1疏花疏果:

每株草莓一般有2-3个花序,每个花序可着生3-30朵花,过高则不孕成为无效花,应当及时疏去无效花、畸形果、病虫果,使养分集中。

6、附件:


草莓花有什么生长、发育规律 扩展

草莓的果实是由花托膨大形成的,在植物学上叫聚合果,栽培 上叫浆果。果实由外部皮层和内部肉质髓部组成。髓部由维管束 与嵌在皮层中的种子相连。成熟的草莓果实颜色由橙红色至深红 色,果肉颜色多为白色、橙红色或红色。

果实的形状有球形、扁球 形、短圆锥形、圆锥形、长圆锥形、短楔形、楔形、长楔形、纺锤形等。

果实由细胞分裂使细胞数增加和细胞本身的膨大而形成。草莓果实细胞分裂时期是从花蕾期至开花或谢花期,分裂盛期在开 花期。

谢花以后,细胞数目的增加幅度稳缓且减少,没有再分裂增 殖迹象,以后草莓果实主要依靠细胞体积的膨大而生长。

从果实的外部生长看,草莓开花后的15天果实生长比较缓 慢;在此之后的10天内果实急剧膨大,每天平均增重2克左右,而 后再次缓慢生长,直至开花后的32天开始进入成熟期,生长亦告 停止,草莓果实的生长周期呈典型的SB。

影响果实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有:

(1)温度果实发育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低,从开花至成熟 所需时间长,果个大,品质较好;温度高,果实发育时间短,果小早 熟。昼夜温差也是影响果实发育的因素,昼夜温差大,光合产物积 累多,呼吸消耗少,形成果个大、品质好的果实。

(2)光照果实发育需要充足的光照。 光照充足,光合作用旺 盛,同化效率高,碳水化合物向果实供应较多,果实迅速膨大,促进 果实发育。在果实成熟期如遇阴雨天气,果实中糖分的含量和维 生素C含量会明显降低,影响果实的品质。

(3)土壤水分草莓鲜果中水分含量一般为88%〜93%,土 壤水分充足,果实膨大快,果面光滑有光泽,果实柔软多汁,品质 好;水分不足,果实干瘪无光泽,皱缩,果个小。


草莓花有什么生长、发育规律 扩展

大多数草莓品种的花为完全花,自花能结实。草莓的完全花 由花柄、花托、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几部分组成。花托是花柄顶 端的膨大部分,呈圆锥形,肉质化,其上着生萼片、花瓣、雄蕊、雌 蕊。

  花瓣白色,5〜6枚,萼片10枚以上,依品种不同萼片有向内或向外翻卷的特性。雄蕊30〜40个,花药纵裂,雌蕊有200〜400 个,离生,呈螺旋状整齐地排列在凸起的花托上。  

草莓不同品种间花序分枝变化较大,多为二歧聚伞花序。

  花轴顶端发育成花后停止生长,为一级序花;在这朵花苞间 生出两等长的花柄,形成二级序花。依次类推,形成三级序花、四 级序花。由于品种、环境条件和营养水平的

差异,在花芽形成过程 中,在应该形成花的部位未形成花,造成多种花序分枝形式,形成 数量不等的花朵数,一般1个花序着生8〜20朵花。

    草莓花序的 高度因品种不同有高于叶面、等于叶面和低于叶面3种类型,一般 花序低于叶面的品种,由于受到叶面的遮盖,不易受晚霜危害,但 由于接受阳光较少对上色不易的品种会受到影响,在生产上可用 挡叶的方法来调节。

  

当外界温度在l0°C以上时,草莓开始开花。开花时首先是萼 片绽开,同时花瓣展开,然后开裂花药落在雌蕊柱头上,此期的温 度直接影响花药开裂,花药开裂的适宜温度为13。     8°C〜20。

   6°C, 花粉发芽适宜温度为25°C〜30°C,花期空气相对湿度在40%左右 有利于花粉发芽。花粉在开花后2〜3天内生命力最强。当花期 温度在0°C以下会使柱头受害变黑,失去授粉受精能力,成为无效 花。

  温度大于33°C影响花粉发育。特别在保护地栽培中应注意 采用保温、降湿和放蜂等措施来减少畸形果的发生。

草莓花有什么生长、发育规律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400-800-1247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yxyszz.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